电网建设行业现状
我国电网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,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。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六大跨省区的电网,分别是南方、西北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北和东北这六大电网,输电线路总长度超过了115万千米,500kV及以上的输电线路已成为各区电网输电主力。
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,地形也相对复杂,丘陵较多、平原较少,加上气象条件的复杂多变,给跨区电网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带来一定难度。而输电线路分布于户外广阔地域,线路设备大多暴露在野外环境运行,气象条件复杂、现场环境多变,导线、避雷线、绝缘子、金具在长时间运行后,由于各种力的长期作用,可能发生断股、锈蚀、过热等情况。传统的人工巡视模式效率低,输电专业人员数量与设备规模持续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。到了2013年,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都积极开展了“架空输电线路直升机、无人机和人工协同巡检”相关工作,大力推广无人机巡检应用,建立无人机巡检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,输电线路运检效益明显提升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国电网设备规模快速发展,2018年全国110(66)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长度共121.4万公里,包括国家电网运营的99.2万公里和南方电网运营的22.2万公里,且每年都在以5%左右的规模持续增长。伴随着“新基建”战略的逐步实施,无人机产业发展的日益成熟,未来电力巡检无人机的潜力和蓝海还将进一步释放与扩大,2020年,预计国内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。
传统人工巡检方式耗费大量人力。至少需要20 位巡检人员。一名巡检员一天一般可巡检6-10个杆塔,而无人机一小时之内即可完成人工一天的巡检量。
无人机可搭载可见光成像设备、红外热成像仪、激光清障器等设备,精确采集输电线路通道空间立体信息及杆塔本体各部位信息数据。并对线路运行状况进行精细化检查与分析,有效地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,提高了作业效率。并对线路运行状况进行精细化检查与分析,有效地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,提高了作业效率。
很多巡检环境复杂,地处交通死区、无人区等,无人机通过远程控制或者线路自主规划,弥补了维护人员不具备有利交通条件的缺陷。
采用多旋翼无人机搭配激光清障设备,对配电线路上异物进行定点处置。
采用固定翼无人机加可见光摄像载荷,实现对配电线路周边违建、树木等情况的实时通道化巡检; 采用多旋翼无人机加可见光/红外载荷,实现对杆塔销钉、绝缘子等细小位置的定点精细化巡检。
采用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搭配高清航拍相机及图像后处理系统,对长距离配电线路周边进行航拍,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定期巡查。
采用固定翼/多旋翼无人机搭配多视角相机,对目标区域进行高分辨率精确测绘,为配电线路规划提供准确依据。
超高稳定性电动无人机
了解更多HC-521H一款高性能多用途复合式无人机产品,整机模块化设计,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,拆装方便,兼具多旋翼无人机及固定翼无人机的应用特点,不受起降场地的限制,续航时间长,搭载相关任务设备可完成电力巡检、管道巡检、国土测绘、森林防火、侦察巡逻等任务。
了解更多油电混动超长续航无人机
了解更多智能无人机作业新时代
了解更多高性能多旋翼无人机,具有超长航时、载重量大、可靠性高、平台通用、抗风雨等行业领先优势。
了解更多